天下泉城,千泉竞涌。济南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。包容是水的特质,而这份特质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济南的城市基因里。正因如此,济南名人辈出、雅士云集,造就了“济南名士多”的人文盛况。

辉煌的过去,已由人才铸就。美好的未来,更需人才赋能。

近年来,济南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会战略。目前,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63万,2022年各类人才净流入15.8万人,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四年名列全省第一,获评“2022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”,入选“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”。

济南交出的这张“人才答卷”,何以如此耀眼?

拿出“硬政策”,形成引才聚才强磁场

梧高凤来鸣,花香蝶自舞。引才聚才要有硬核的政策作为支撑。

“管政策”是党管人才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。济南市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,推出一系列积极、开放、有效的“硬核”人才政策,推动全市各级聚焦党爱人才、党兴人才、党聚人才,实现人才工作高起点谋划、高规格推进、高效率落实,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的“引力效应”。

坚持“一把手”抓第一资源。健全党管人才领导和运行机制,市县两级均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,建立协调议事、述职评议、联系专家等工作机制,推动各级把人才工作作为党委工作重中之重。高规格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,配套出台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济南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人才工作的具体目标、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。

坚持“大机遇”协同推进。主动融入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布局,成立书记、市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,紧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、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、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、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战略交汇叠加契机,全力推进济青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创建工作,对创建优势和特色进行项目化、清单式梳理,拿出一系列具有含金量的创新举措,全面夯实创建基础。

坚持“项目化”重点突破。建立“书记领题、重点攻坚”工作机制,近3年组织各级各部门实施“依托科创城打造科创人才大走廊”等110个党委书记抓人才工作项目,解决了载体建设、制度创新、人才激励等一批制约人才发展的难点问题。对131项重点工作、58项创新工作实行立项管理,并作为人才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,推动各项重点任务有效落实。

坚持优化升级人才政策。创新推出集成度更强、含金量更高的人才政策“双30条”,将人才政策分为人才服务支持、人才发展环境2个类别,以清单方式分别细化30项政策,涵盖住房安居、医疗保健、交通出行等各个方面。为推动“双30条”落到实处,济南市及时出台配套实施细则,通过济南人才网、“海右”人才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人才政策指引,不断提高政策的知晓度。同时,建设“数据才智”人才大数据平台系统,自动核验比对人才信息、匹配个体人才政策,推行免申即享、免审即享服务,让政策与人才“无缝衔接”。

汇聚“新动能”,搭建用才育才大平台

海阔凭鱼跃,天高任鸟飞。用才育才要有一流的平台作为载体。

人才来到一座城市后,首先审视的是这座城市能不能给自己提供施展才能、成长提升的舞台。一直以来,济南市都把平台载体建设作为引才聚智的重要抓手,加快打造高能级人才平台载体,集聚创新资源赋能人才发展,让来济人才在创新创业、贡献才智的同时,自身也得到成长进步,形成“人人皆可成才、人人尽展其才”的生动局面。

着力打造“中科系”创新平台。持续深化与中科院合作,投资53亿元、拨付科研经费30亿元,集聚13家“中科系”院所在济建设研发机构,引进布局了一批大科学装置和高能级研发平台,柔性引进院士20人、高端科技人才近2000人。电磁院、光物院、空天院等“中科系”院所,推行“项目+平台+成果”人才引育模式,其中985、211高校博士硕士毕业生超过半数,推动一系列“卡脖子”技术实现突破,已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重要承载区。

建强创新平台集群。加快建设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,形成以3个院士团队领衔,100余名科研人才为主体的国际重要量子信息科学中心,济南基地研制了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“济南一号”,实现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。高标准构建实验室体系,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,新获批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,建设泉城、微生态生物医学、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3家省实验室。新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10家,累计达112家,新备案市重点实验室97家,国家、省、市三级实验室体系初见雏形。近三年新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1家,位居全省第一,共组建科研团队超过200个、吸纳青年科研人员5300人。全市科创集聚效应正逐步显现。

用好双创赛会平台。连续5年举办“中国(济南)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”,紧贴大数据与信息技术、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需求设置参赛领域,与40多个国家地区的60余个华人科技社团、人才协会等建立密切联系,搭建起链接海内外创新资源的桥梁。为推动大赛项目落地,济南市建立市直部门、区县、园区综合协调推进机制,充分调动区县引才积极性,历下区举办“优秀项目供需对接会”,设立“项目管家”,为项目落实提供全程保障;天桥区为落地项目配备“一对一”服务专员,开辟人才项目落地“绿色通道”,引进36个海内外创新型项目;济阳区成立承接双创大赛项目服务专班,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引进项目。五届大赛累计落地项目329个,引进各层次人才2180人,其中院士团队15个,实现了招才引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、相得益彰。

做实做强校地企合作平台。每年稳定投入2亿元支持驻济高校学科建设、人才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,已累计支持项目387个,支持经费3.85亿元,推动成立科研带头人工作室77个,设立科技创新基地102个,引进培养国内外高端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177人(个),推动驻济高校与济南发展同频共振、同推共进。

做好“软服务”,打造惠才留才好生态

水积而鱼聚,木茂而鸟集。惠才留才要有优质的生态作为保障。

人才不仅要引得来,更要留得住。济南市下大力气建设“热带雨林式”人才发展生态,大到人才的求职创业、恋爱婚姻,小到人才的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娱”,济愿意管,而且尽心尽力、全力以赴,让人才在济南创有资本、居有保障、业有广成。

提供精准有力资金支持。聚焦全市重点产业,“一事一议”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13人,支持金额2.9亿元。深入实施“海右”系列人才工程,累计引进培育1200余个市级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,支持金额超过11亿元。设立“人才+资本”科创金融服务模式,累计对重点人才工程企业股权直投跟投6700万元,累计发放“人才贷”信用贷款4.9亿元。

强化青年人才集聚效能。与92家重点高校签订引才合作协议,每年组织“东北站”“西北站”等数条云端引才专线。加强与头部人力资源企业合作,组织“才聚泉城高校行”巡讲活动,在21所重点高校设立人才工作联络站,打造“不落幕”的巡讲。2022年全市新增博士600余人、硕士1.1万人、大学生近13万人。

推进务实有效成果转化。依托科技金融大厦,建设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“1+6+N”平台,挂牌科技型企业股权及高校专利成果项目518宗、33亿元,成交195宗、6.4亿元;全市技术合同项数1.04万项,技术合同交易额441亿元,位居全省第一。深入开展科技项目“揭榜挂帅”,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,设置“关键技术攻关类”市级榜单和“企业需求类”企业榜单,征集企业需求73项,评审纳入榜单15项,在人工智能领域发榜10个,成功揭榜9个,获批省级财政支持3800余万元,带动社会投资2亿元。

解决人才立业后顾之忧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放开落户限制,设立人才编制“蓄水池”。建设济南人才大厦,设立“一站式”服务平台,推动全市人才业务“一门进、一窗办、一网通”。发放人才服务金卡3900余张,落实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待遇5600余人次。近三年累计发放普惠性购房租房补贴超过13亿元、惠及人才5万余人,同时,新筹集租赁型房源近4万套,并为符合条件的在济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租赁优惠,推动人才在济南兴业发展、乐业安居。

送出贴心实用惠才“礼包”。今年以来,济南先后向全国青年人才送出三份“大礼包”,推出免费出行、免费游玩、低成本住宿、专属餐饮优惠、免费观演、优惠观影、人才婚恋交友、企业云端招聘会等优惠举措,受到广大青年人才的热烈欢迎。第一份“大礼包”发出一周后,就有15.1万人申请了“天下泉城人来无忧”青年人才畅游卡。5月20日启幕的“海右青年人才交友会”上,1500余名青年人才相聚千佛山,赶赴缘分之约。

百脉汇聚,方成天下泉城之盛景;八方求才,共绘锦绣济南之蓝图。如今的济南,人才政策不断完善,创新动能加速汇聚,人才生态持续优化,天下英才不断集聚。济南已经做好准备,期待一场“城”与“才”的双向奔赴。